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恒丰文化 > 恒丰期刊
恒丰期刊

月至中秋 品读乡愁

●恒丰物业  淇淇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相聚的人会更幸福,分离的人则更感伤。身边的外地朋友们,此时也不自主感慨:人生如月圆月缺,当年离开故乡,一年又一年,月是年年圆,人越走越远,乡愁越结越长。中秋来了,那曲乡愁的清笛又在月亮升起的夜晚响起,似乎在问——月到中秋 你乡愁了吗? 中秋思乡,是不同历史时空下中国人共同的情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轮明月,一个佳节,见证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更有吟唱了上千年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最经典的名句当属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那轮明月,永远是游子们的精神寄托。

古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电话、互联网,于那些离乡做官、经商、求学的游子们而言,距离是难以解决的难题,思乡是无法排解的愁绪。现今,游子出门或求学、或追梦,很多人甚至走出了国门,去了遥远的异国他乡。虽然科技进步,“咫尺天涯”早已是“天涯咫尺”,但在青春奋斗的日子里,他们也默默地承受着那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独自抚平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伤痕。中秋月明,故乡,依旧是那最温情的家园;亲人,永远是最宁静的港湾。古人的愁思,化作诗词,消散在秋日清凉的风中。古今多少游子,会在明月高挂的夜晚,辗转反侧,念着那桃之夭夭的故乡?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气息,故乡的亲人,化作无限愁思,染白了游子的双鬓。时光流转,千年之后,中国人对中秋的情思、对故乡的眷恋,一如古人般缱绻情深。

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的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而我们的故乡那边,却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改变着模样,如果你数年不归,一定会惊叹伴之惆怅:以前走过的路口、玩耍过的街道统统不见了,连你的记忆一起消失不见。不仅城里长大的孩子找不到家,就是那些从乡间闯荡出来的游子,想跑到家乡的山坡上重温自己的童年,也苦于找不到儿时爬过的树。

有人说“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离开故乡后,方言就是故乡,你能和听懂你的话交流,你就可以肆意地说笑。曾经,听一位同事说,她以前一直以为家乡的口音太土,不喜欢。但她来到这座城之后,她发现,她竟开始喜欢家乡人用极土的乡音唤自己的乳名。这也许是音韵之间的乡愁吧。

舌尖上也有故乡,那微妙的滋味,非家乡人不了解。经常在这座城市寻找家乡菜的味道。那一片片油光发亮的肉片,配上青葱,光是颜色就令人垂涎,身在异乡,回锅肉的味道就成了家乡的味道。这便是舌尖上的乡愁了吧。

乡愁,是挥手离别后,那棵没有年轮的树。故乡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连绵的山,多情的水,是雕刻在记忆中的画,是回旋在心野间的诗。透过包漆剥落的木窗,斜斜映入老屋的夕阳,母亲手中慢慢扇动的竹扇和水壶内冒出的白烟,化作叶片,慢慢发芽。

乡愁,是作家无法准确描绘的场景,是画家无法灵动摹出的浮世绘,是诗人无法诗意表达的千千结。

乡愁,就是游子对自己家乡的爱啊。

其实,很多人所认同故乡并不只是地点,而是由父母、亲人、朋友、熟人构成的生活圈,对你知根知底,知冷知热,生命中重要的人愿意跟着你去他乡,你的归属感亦可在他乡延续,就是有乡愁,也会变的很美丽。

 
Copyright©2011深圳市恒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158741号 法律声明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