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恒丰文化 > 恒丰期刊
恒丰期刊

小心自设的牢笼——焦虑

●恒丰物业  羊小兰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感受过一个情绪——焦虑。回想一下最近的一次焦虑,把关注点聚焦于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变化。这种感受可能是心慌手抖,可能会呼吸急促、面色发白等等,总之通常都是令人不快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般觉得焦虑是不正常的、是有害身心的。

首先明确一点,焦虑本身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是人在适应新的情境时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反应。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焦虑。只有过度的焦虑,甚至是焦虑症才是有害的。

然而,在当代社会,让大多数人感到焦虑的原因已经不再是被野兽追杀、毒物咬伤,甚至也不是遭遇车祸、地震、持械抢劫这类生死攸关的场景。战斗和逃跑反应大多是被内化的担忧激发,比如演讲、面试、考试、社交聚会等。举例来说,谁都知道公共演讲本身并不可能危害到演讲者的身体安全,可是据统计,它却是非临床人群自我评估的最值得焦虑的事情。对于演讲恐惧者来说,演讲就是洪水猛兽,他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情绪反应:嘴唇发白、小腿发抖、心情低落、坐立不安、逃避拖延,仿佛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存亡、性命攸关的战斗。这种焦虑甚至可能在演讲之前的几天、数周前就开始,所以又叫做期待性焦虑。对大多数人来说,期待性焦虑比事件引发的焦虑更加痛苦,周期更加漫长。让人徒叹奈何的是,这些苦恼,其实因为体内的烟雾探测器过度敏感,错误的判断了危险的源头。

对于解决情绪误报这个问题,很多人采取的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讲道理,或请别人来给自己说教: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呢,这不就是一件小事吗?你看张三就一点也不紧张,张三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以前我做事情的时候一点都不紧张,做这件“小事”就更不应该紧张了。我不能紧张,必须冷静下来!我怎么还没冷静下来呢?怎么搞的?我为什么要着急呢?手怎么开始抖了?胸闷了,呼吸不上来,我不是心脏有毛病吧?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让自己不要紧张,反而越是紧张。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焦虑,但只有少数人的情况会严重到符合临床定义上的恐惧症。区分正常的焦虑感和恐惧症主要有两点:一是逃避行为,二是焦虑是否对生活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有的焦虑到产生病理反应的恐惧症患者习惯用分散自己注意力或者食用药物的方法来减缓焦虑症状。这种方法确实会有短期效果,然而,仅仅是转移注意力或者用药物去减缓焦虑反应,而不去想办法克服对焦虑源(比如演讲、社交、考试;理论上,任何事物都可以诱发恐惧症)的畏惧,这种行为其实是逃避。逃避可以暂时性的舒缓情绪,但是会带来长期的恶果。生活中难免有需要演讲、社交、考试等情况,避也避不开,反而会因为逃避给自己造成额外的精神、心理负担,影响自己的生活。

在对焦虑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之后,我们知道自己不是严重的恐惧症(如果是恐惧症患者应当尽快就医)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减轻焦虑呢?

【一】避免陷入过度沉思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很差劲,我比不上其他人,我配不上、也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

“我很恐惧,我害怕我考不上/找不到工作/就这样度过一生;”

“我很后悔,我痛苦于自己曾经浪费的生命、伤害别人和被人伤害的自己;”

“我很无奈,很多事情我无力改变。”

这样的念头总是悄无声息的进入我们的脑中,使我们感觉到时时刻刻的不自在,而无论多么抗拒,这样的情绪都不容易消散。那么,在你焦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这些感觉是暂时的,我是个人,我有这样的情绪非常正常,完全合情合理;没关系,我完全接受,我不急着挣脱,我可以尝试感受这种负面情绪,这是我生而为人的权利,我知道它一会儿就消失了。

每次都这样告诉自己,会让你觉得好多了。然后,不必沉浸在过去,不必追究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也不要试图说服自己相信未来,而是问自己是不是不舒服,是不是该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吃点好吃的?听音乐?跑步?与别人聊聊?

身体和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去做这些日常的事情,可以改变身体所处的状态,焦虑情绪也会很快散去,不再为其折磨。这是逃避么?不是。日常的这些放松行为,会给你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更好地抚慰焦虑、安定情绪。

【二】对所焦虑的事情进行描述分析

过去发生的那些耻辱、遗憾、痛苦,如何才能坦然接受、不再焦虑呢?我们怎样才能让过去发生的那些耻辱、遗憾、痛苦,成为自己可以接受的事情呢?到底怎样做,才能“有脸见自己”,这关系到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接纳。

直面迷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于焦虑,你所需要直面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倾诉、描述和分析,言语或文字的形式皆可。具体来说,对焦虑的事情进行总体的描述,具体分析因果关系。先描述深刻影响了自己的痛苦事件,接着描述你所受到的具体影响,然后对其的前因后果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

分析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意味着对生命中那些沉痛的过往进行积极的诠释。对焦虑进行分析的目的,是将“坏”事情叙述成一个“好”故事:“坏”事就是“坏”事,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需要把“坏”事描述为之后发生的“好”事的原因,为两者建立因果关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最形象的例子。为“坏”的事情赋予意义,将其前因后果,与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这件坏的事情发生了,我才得以遇到好的事情。为了这件好的事情,我所遭受的痛苦,是值得的。没关系。这种对痛苦经历和情绪的积极诠释,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因果和关联性。每一件事情,都变得具有其存在的意义。由此,我们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对人生拥有了控制和预知的能力:因为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因果关系,它们不是毫无来由地发生的,所有的一切并不是祸从天降。

在进行诠释时,可以多使用领悟性的词语和词组,比如“现在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意识到”等等。用得越多,受益越大。生活中遭遇的一切、所将面临的一切,都有了巨大的关联性,不再是零散的、无意义的。我们就此可以平静地面对人生:过往的不甘或未来的不确定所引发的焦虑,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减轻。

对于当下以及未来的焦虑,应该如何减轻呢?

一个好的方法是,告诉自己:既然命运中必须有此番遭遇,好,没关系,那就经历一下好了。

当我们正在经历可怕的事情时,通常,是看不到这之后的积极面的,即使告诉了自己会有好事发生,也不可能相信。产生这种不相信的原因究其根本是来自于人的自保,害怕自己受到伤害。但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如果我们在事情发展之处就告诉自己付出代价会得到回报,在经历可怕的事情之后我们会得到应得的收获,那么我们的迟疑和抗拒就会大大减少。

接受大多数人都会焦虑的事实,面对自己焦虑的事实,然后战胜它。在一次一次的战斗中,我们终将成为能够主宰自己情绪的人。

 
Copyright©2011深圳市恒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158741号 法律声明网站导航